汉语声调是由什么变化形成的

2023-06-11 12:03:11

  汉语声调是有什么承载的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大家讲解一下:

  1、上古的声调系统,目前学界各家说法不一,尚无定论。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:顾炎武提出“四声一贯”,意思是上古字的声调没有固定性。段玉裁提出“古无去声”,即认为上古只有平、上、入三声,而没有去声;江有诰认为上古有平、上、去、入四声。黄侃认为上古只有平、入二声。王力认为上古平入二声各分长短,则有长平、短平、长入、短入四声。

  2、汉语的声调中古四声与现代普通话四声的差别,可以概括为三句话:入 派三声,平分阴阳,浊上归去。从而由平声、上声、去声、入声 变成了阴平、阳平、上声、去声。这种变化是以中古声母的清浊 为条件的。

  

汉语声调是由什么变化形成的

 

  3、入派三声:中古的入声字在现代普通话中不再读入声 了,分流了,有的读去声(如:室、客、绿、木),有的读上声 (如:北、百),有的读阳平(如:国、节、学、白),有的读阴平 (如:湿、出)。阴平、阳平古代都属平声。入声调解体消失, 入声字分别归入平声、上声、去声,故名入派声。“派”是分 流的意思。站在现代汉语角度看,有人叫它入派四声。如柳宗 元《雪》:“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。孤舟蓑笠翁,独钓寒 江雪。”绝、灭、雪三个字本为入声,今天分别成了阳平、去声和上声。 入声消失是逐渐发生的,在北方话中宋元时代便消失 了,在很多方言(如:粤方言、闽方言、赣方言、吴方言、湘方 言)中直至今天仍然保留着入声。

  

汉语声调是由什么变化形成的

 

  4、平分阴阳:古代的平声字,在现代汉语的大多数语言中 都化成了阴平声和阳平声两个声调(只有河北溧县未化)。 分化 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:古代的清声母平声字,今天读阴平(如: 诗夫);古代浊声母及次浊声母平声字,今天读阳平(如:时、 符)。

  5、浊上归去•。古代的浊声母上声字,在现代普通话与不少 方言中都读成了去声字。如:王维《鹿柴》:“空山不见人,但 闻人语响。 返景入深林,复照青苔上,“上”当时与“响”押 韵,是上声。浊上归去的现象在唐代已经幵始到过 中国的日本僧人安然在《悉具藏》中说:“上中重音与去不 分。”(重音即浊音。)白居易《琵琶行》中早已反映出了浊上归 去的现象:“自言本是京城女,家在虾蟆陵下住。十三学得琵琶 成,名属教坊第一部。曲罢曾教善才服,妆成每被秋娘妒。五 陵年少争缠头,一曲红绡不知数。钿头云篦击节碎,血色罗裙翻 酒污。

  

汉语声调是由什么变化形成的

 

  今年欢笑复明年,秋月春风等闲度。弟走从军阿姨死, 暮去朝来颜色故。门前冷落车马稀,老大嫁作商人妇。”韵脚字“住、妒、数、污、度、故”都是去声字,只有“部、妇”是中古 浊上声字;按当时韵书的规定,上去是不能通押的,白居易这么 押韵至少反映出有的方言已经浊上归去了。

  

  

汉语声调是由什么变化形成的

 

  上述变化,在元代周德清写的《中原音韵》一书中已作 了明确记载。不过,当时转入上声的入声字,在普通话中再转到 阴平与去声中的不少;当时转入阳平的入声字,也有一些在普通话中再转到去声中去了。

  

汉语声调是由什么变化形成的

 

  声母韵母

 

上一篇:既然生命都要死,那么为什么还要存在
下一篇:返回列表
相关文章
返回顶部小火箭